危机过后,泰国人通常会表现出更谨慎的消费和投资习惯,更倾向于分散风险,投资不止一种资产,且对海外借贷和投资表现出恐慌。如同1997年面临的冬荫功危机,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又回归股票投资,开支增加,债务增加,储蓄减少,再次陷入高风险投资。相比外国人,他们在面临危机时储蓄较多,但泰国人只在短期内表现出谨慎的行为,然后又再次回到原来的行为。
自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开始称为「冬阴功危机」,至今已经有27年,那次事件不仅对泰国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也为整个亚洲带来了震动。有趣的问题是,泰国人的金融行为因此而改变了吗?
根据泰国发展研究所(TDRI)资深研究员、学者那纳里的观点,泰国人在危机过后,初期会表现出明显的节俭和更谨慎的投资行为,他们开始更警觉地管理消费和投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态度似乎逐渐消退,泰国人开始重返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模式,似乎已经忘记了当时昂贵的教训。
他进一步解释说,泰国的金融危机对家庭财务行为产生了短期影响。一开始,人们可能会对股市投资感到恐惧,这反映在SET指数的波动上。然而,随后他们又开始逐渐恢复投资股市的习惯。此外,人们也更倾向于分散风险,不再将投资集中在同一类型的资产上。
政府支持发展国家银行,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强金融机构的稳固基础。然而,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对外借款的担忧和对境外投资的限制,这些因素可能阻碍了泰国在全球经济成长中的表现,尽管有助于在金融危机时期减轻负面影响。
目前,金融机构非常稳固,不会轻易倒闭,这让人们可以放心存款,还有多样化丰富的储蓄产品可供选择。
与其他国家相比,泰国的情况是,大多数泰国人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了解并不深刻。根据泰国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观察,虽然金融危机对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产生影响,但一般民众的受影响程度并不大,除非他们涉足股市或从事金融相关工作。
目前,尽管泰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稳固,但人们的节俭和投资行为并没有持续反映出增加的警觉性。相反,高风险投资的回归、增加的债务和减少的储蓄,显示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从「冬阴功危机」中学到的昂贵教训。
在面对危机时,外国人通常会增加储蓄,更加谨慎,更加害怕风险。但在泰国,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随后人们又开始消费更多,借更多债,储蓄减少,再次投入高风险投资。
文:繁华田 新闻来源:泰国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