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总人口已开始减少,正从老龄社会(Aged society)向超老龄社会(Super-aged society)过渡。这一变化从三个方面对泰国经济产生影响:1)劳动力短缺更加严重;2)国内消费增长更加缓慢;3)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开泰研究中心在此前的研究中评估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短缺的影响,本文重点评估泰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国内消费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泰国经济对消费的依赖度日益上升,但由于购买力疲软,消费增长出现放缓态势。2023年消费占GDP比重从10年前的53%升至58%,与东盟其他国家背道而驰。例如,新加坡也正在向超老龄社会过渡,但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37%下降至31%,即将进入老龄社会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消费占GDP比重也开始下降,反映这些国家的经济对消费的依赖度低于泰国。
数据分析显示,泰国民间消费复合平均增长率从2000-2010年的4.2降至2011-2021年的2.6%,与这两个时期的GDP复合平均增长率下降态势一致。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民间消费的放缓源于经济增长放缓拖累购买力、生活成本随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以及家庭债务高企等多种因素。
展望未来,除了因经济复苏缓慢而收入增长不确定性的因素外,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总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比例上升也将导致泰国的民间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原因如下:
1)泰国老年人收入低,体现在超过34%的老年人平均月收入低于贫困线,而仍在工作的510万老年人中,370万人从事平均工资较低的农业(59%)和商业(14%),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购买力和消费支出。
2)泰国劳工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且大部分从事低工资行业。泰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2014-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仅为1.5%。大部分工人从事收入较低的行业,约30%的劳动人口从事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农业,其月平均收入仅为6,995泰铢,因此该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开泰研究中心认为,人口结构变化是泰国面临的紧迫挑战,泰国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以增加民众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国内消费放缓风险,具体如下:
1)增加民众收入,使之与生活成本上升相一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工技能以支持未来产业。过去2-3年来,泰国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如自动化和机器人、电子电器(包括智能电器、印刷电路板(PCB)/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数字产业等新目标产业的投资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大部分投资来自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仍需要政府的扶持。
目前泰国共有318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320万家)的99.5%。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所有企业的71%,但创造的产值仅占GDP的35%,而且由于大型企业市场扩张导致竞争加剧,中小企业收入呈下降趋势。
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支持帮助中小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提高劳工的技能和收入,例如:出台支持措施,促使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供应链的组成部分,以实现专业技能的转移;
支持国内全产业链发展,促进本土化生产和服务(Local Contents, Local Services)。
2)合理分配预算和制定基础设施规划,提高老年人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包括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例如:
短期措施:对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无障碍改造,同时立法强制要求楼房和建筑物安装电梯、坡道等无障碍设施,以保障所有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的便利和安全。制定促进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雇用老年人以及提高老年人劳动技能的措施。泰国和许多国家都有促进老年人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措施,例如向雇用老年人的企业支付工资补贴,提供就业贷款/补助金等。
建立全面覆盖的优质医疗服务网络,制定增加医务人员和老年人护理人员的计划,应用医疗科技提供远程医疗系统(Telemedicine)等符合全球趋势的服务。预计2020-2027年,全球健康科技市场总值将以14.5%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而亚太地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17.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引进购买力强的外籍人士和高技能外国劳工,为泰国带来收入,同时确保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2023年,外籍人士消费额占GDP的5%,尚未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占GDP11%的水平。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泰国消费应有助于创造收入,增加国内就业和消费。
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泰国可通过健康旅游等优势吸引短期游客以外的潜在群体,如在泰国长居养老的老年人群体、远程工作群体以及高技能跨国劳工群体等。同时,政府应确保经营商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使外籍人士获得良好印象和体验,同时确保国内民众也有能力购买商品和使用服务。例如,如果政府在采取吸引外籍人士来泰国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确保有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能够为国内民众提供符合标准的医疗服务。此类措施能否成功将取决于政策设计能否在使泰国受益于外商投资和外籍人士消费支出的同时确保对国内民众的影响最小化。
文章来源:开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