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愿碳市场?泰国自愿碳市场的有哪些参与者?
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激励企业减少排放。碳市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强制碳市场(Mandatory Carbon Market:MCM):又称合规碳市场(Compliance Carbon Market:CCM),是由政府强制执行的市场,企业必须遵守规定的排放上限。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上限,可以将多余的排放权出售给其他需要更多排放权的企业。
自愿碳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是个人、公司、政府和其他组织自愿购买和出售碳信用的市场机制,由企业自愿参与,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从而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开泰研究中心与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TGO)共同编制的《2024年泰国自愿碳市场状况与趋势报告》,泰国自愿碳市场参与者的特征如下:
供给侧
供给侧参与者约占所有参与者的27%,主要负责开发、实施碳信用项目并出售从项目运营中获得的碳信用额。数据显示,目前泰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T-VERs)下共有173个项目获得认证,总计认证碳信用额达2,0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最受欢迎,共有84个项目获得认证,认证碳信用额达1,1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总认证额的56.5%。其次为能源效率提升项目,占比15.4%,而林业和农业项目获得碳信用额认证的数量最少,获得认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仅占2.7%。
然而,在目前已获认证的碳信用总额中,仅有3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进行了交易[1],占比仅为17.0%。交易的碳信用额中,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交易占78%,其次是废弃物处理项目占比为12%和林业项目占比为10%。
碳信用额交易量占获认证碳信用总额比例低的现象反映出碳市场参与者可能存在如下两种情况:
(1)卖方不打算在市场上出售已获得认证的碳信用额,因其需保留碳信用额以用于抵消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买方对碳信用额的需求不大,导致出售价格不足以吸引项目开发者/所有者出售碳信用额。
需求侧
有意购买泰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T-VERs)下的碳信用额以抵消自身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内外机构约占所有参与者的13%。用于抵消机构、产品、活动和个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T-VERs计划下的碳信用额总计为1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截至2024年9月2日)。过去3年的年平均抵消量为4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同期年均排放约2.7亿吨二氧化碳[3]。这表明,在机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仍有巨大的碳信用额抵消温室气体排放潜力有待开发。
泰国发展自愿碳市场的途径
泰国自愿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抵消量占排放总量的比例依然很低,仅为0.17%。如果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学术机构和国际机构等各方加强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泰国自愿碳市场的认可度。为此,开泰研究中心建议泰国应从供需两侧支持自愿碳市场侧参与者,具体如下:
1. 通过强制性政策扩大碳信用额在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抵消中的应用渠道,如制定碳税机制,允许部分使用碳信用额进行抵消,或设定特定的实施期限。
2. 推动碳信用项目的登记、测量和认证标准达到国际水平,以扩展市场并增加碳信用额的需求,推动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如用于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相关项目,或实现跨标准互认和转换的能力等。
3. 提供财务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降低碳信用额评估和认证相关的费用,以及为碳信用项目开发提供低息贷款,以帮助开发者降低项目成本。
4. 制定并推广适用于公众和企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最佳实践指南,普及碳信用项目开发和应用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针对缺乏知识但具备开展碳信用项目潜力的社区,以吸引更多的新组织或机构参与泰国自愿碳信用市场,推动市场发展。
[1]截至2024年8月31日的累计交易量和获得认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数据来源: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TGO)。
[2]截至2024年9月2日的数据。数据来源:泰国温室气体管理机构(TGO),开泰研究中心收集和计算。
[3]2022年泰国工业部门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不包括土地利用如伐木和农业等。数据来源:OurWolrdinData。
文章来源:开泰研究中心